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训练 >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6-02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混血狼鬃狼,其实就是狗和狼的杂交品种。根据体内血统的多少,又可以分为低狼血的混血狼和高狼血的混血狼。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这些年鬃狼,似乎养狗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饲宠需求了,混血狼凭借其野性,让不少人着了道。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混血狼鬃狼,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随便狼和狗配一下就行的,需要科学的育种。育种成功的标志就是,混血狼的顺从性,攻击性下降,以及看家护院等等。但是以来,这种尝试很多都以失败告终。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混血狼保留了狼的野性,具有强烈的地盘鬃狼、护食和掠食野性,以至于主人一不小心都会被咬。前一秒萌萌哒的狗子,下一秒就会变成穷凶极恶的饿狼。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多起混血狼咬死儿童事件,后来国家出台规定,必须要跟狼隔离5代之后,才能合法饲养作为宠物鬃狼。

题注说的养狼的都没被咬过,这可能有些误区。狼的野性是无法驯服的,可能饲养者较为忌惮,所以多加小心,也就不容易出现咬伤事件了。

熊猫从食肉进化进食植物了,有没有相反的?

有人说:大熊猫从食肉动物进化成了食草动物,是退化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大熊猫虽然主要以竹子为食,但是竹子并不是大熊猫的全部,在大熊猫的食谱中约有1%的食物还是肉食性的。那么,大熊猫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食性改变呢?有没有从食草进化为食肉的动物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它有着许多的称号,比如“国宝”、“食铁兽”等等。一直以来,大熊猫给人的印象都是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它总是安静的坐在那里出竹子。但是,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曾是一种纯正的食肉动物。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大熊猫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始熊猫。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始熊猫的体型比大熊猫要小很多,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只肥胖的狐狸。它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2500万年前的一种古食肉动物,到了距今1200万年前左右时,古食肉动物的一个分支演化成为了始熊猫。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到了距今500万年左右,始熊猫也开始了分化,分化出了两大类,一类是葛氏郊熊猫,它们分布在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的森林中,另一类还是大熊猫的小种,它继续在我国的森林边缘地带过着捕猎小型动物的生活。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之后,葛氏郊熊猫灭绝,只留下了我国的这一支。科学家通过我国大熊猫小种的牙齿化石看,那个时候的大熊猫已经有了吃竹子的习惯,但是,竹子并不是它主要的食物。之后又经过了两百多万年的演化,大熊猫从森林的边缘逐渐的像高海拔的竹林迁徙,最终,那里的食肉动物相对较少,与世无争的它们,躲过了一次次的生物灭绝,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国宝。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因此,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因为它们不断的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环境的结果,而竹林中,大熊猫属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而且高海拔的竹林与人的栖息地也距离较远。虽然,竹林的生活让大熊猫成为了99%以竹子为食的动物,但是它们遇到动物的尸体或者小型的动物依然还是会吃掉的。因此,大熊猫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人畜无害,实际上它的牙齿和消化道与其他食肉的熊科动物相比一点都没有退化,所以它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的。

鬃狼:养狼的人一般很少被咬,而养混血狼的基本都被咬过,为什么?

有没有从食草进化为食肉的动物?答案是肯定的。动物无论是向着哪个方向去进化,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活下来,为此,即使大熊猫都是经历了体型由小到大再到小的一个过程,而且食性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自然就有一些动物为了生存,使自己的一些能力最大化,从而有了从食草动物到食肉动物的蜕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种比较有代表性且较为人熟知的动物:袋狮

从目前的动物名字来看,只要是有“袋”的动物,大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不得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这一点从数次的“动物泛滥”就能看出,比如野兔泛滥、野猪泛滥、狐狸泛滥等等,甚至连澳大利亚本土的袋鼠都泛滥成灾。而澳大利亚许多物种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食肉动物的控制,就目前来看,能够对本土生物有一定威胁的食肉动物也只有澳洲野犬了。

但是,早在上新世,澳大利亚并不缺食肉动物,并且在上新世末期有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它就是袋狮。袋狮是澳大利亚史上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它有着平均1.5米的体长(不含尾巴)以及平均120公斤的体重,从体型数据上看,袋狮与现存的苏门答腊虎有些相似。

根据已发现的袋狮化石看,袋狮的前肢比后肢要粗壮一些,这意味着它有着很强的前肢力量,而且它的爪子与许多猫科动物一样是可以伸缩的,这意味着袋狮的爪子非常的锋利。在配合上它庞大的体型,在上新世末(距今300万年前),袋狮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

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就是如此凶猛的食肉动物竟然是食草动物进化而来的。至于证据有两个:

01 近亲

近亲就意味着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而从袋狮的化石的检测结果看,它与树熊、袋熊这些食草动物是近亲。这就代表着,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显然它们的祖先就是食草动物,而袋狮是异化的分支。

02 牙齿

食肉动物的犬齿,可以说是标配了,相比其他牙齿来说,犬齿更加的锋利,更适合捕猎猎物。但是,袋狮的牙齿结构则不同,从袋狮的头骨化石看,它的犬齿已经高度退化,而代替犬齿的则是门齿,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袋狮的门齿进化的更加的粗壮且尖利。

因此,与食草动物是近亲再加上已经高度退化的犬齿,足以证明袋狮的祖先是食草动物了。

总结动物无论是食性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不是“退化”,而是进化,这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发生的一些必要的改变。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