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训练 >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4-21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桓温发动过三次北伐篮彩分析捷报,第一次发生于354年。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背景篮彩分析捷报,简单讲一下。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324年,晋明帝挫败王敦叛乱后,东晋形成了一种“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的平衡政治格局篮彩分析捷报。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种格局篮彩分析捷报,在世界历史上很常见,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很罕见。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皇帝在政治格局中,存在感很弱篮彩分析捷报。基本就是橡皮图章。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皇帝如果敢收权,龙椅一定坐不长久。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士族在政治格局中,存在感很强。是事实上的掌权人。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由于吸取了王敦之乱教训,士族之间也存在着两条陈规。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是不能一家独大,士族之间要有平衡。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是谁都不能再逼宫。

篮彩分析捷报: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既然皇帝都沦为橡皮图章了,那龙椅就得让司马氏来坐。君臣之间也要有平衡。

347年,桓温灭了成汉,收复了四川。

这个成汉政权,建于304年,国祚43年,长期割据巴蜀,比蜀汉政权的存活时间还久。

桓温时隔多年后,再次将巴蜀收归晋土。想想也知道,他的威望必然是蹭蹭上涨。打破了士族之间不能一家独大的陈规。

如果说,桓温是个老实人,那倒也罢了。但偏偏桓温心思多,有做权臣的潜质。

于是乎,一直到桓温第一次北伐前,他都被皇帝和其他江左士族刻意压制着。大家都很怕桓温再立新功,难以遏制。

当时代表皇权和士族,负责压制桓温的人叫殷浩。这是一个文人,搞内斗还可以,但打仗很外行。

353年,桓温请求北伐前秦。殷浩不想让桓温再立新功,便赶鸭子上架,亲自指挥七万大军讨伐前秦。

结果,殷浩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阴沟里翻船,折损数万大军不说,而且还逼反了投降东晋的羌族大首领姚襄。导致晋廷丢尽脸面,沦为当世笑柄。

桓温见殷浩吃了一脸灰,立即上奏,当着皇帝的面,弹劾殷浩。

当时晋穆帝也知道,殷浩丢人现眼,如果不处理,实难平民怨,便也只好将其罢免,并让桓温接替其位置。

桓温上位后,又继续上奏,说前番殷浩北伐失败,丢人现眼,咱大晋不能不报仇吧?

诸如报仇这种政治正确的事,在东晋,其他大臣,也包括皇帝,当然不敢不同意了。

否则,肯定要被天下人骂死——你忘了“永嘉之乱”的痛楚了吗!

于是乎,转到来年,桓温就兵分三路,从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对盘踞于关中平原的前秦政权发动进攻。

听说晋军浩浩荡荡杀来,前秦皇帝苻健不敢怠慢,令丞相苻雄领五万大军迎战。

这一战,过程比较简单。

两军碰面后,直接就是一通厮杀。苻健的儿子苻生是个愣头青,不怕死,单人独骑在桓温的军队里来回冲突,逢人便杀,几万晋军无人敢挡。

但桓温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不理会苻生的个人英雄主义,下令晋军不要理会,全军一齐向前秦军的主营放箭。

前秦军因为缺乏防备,且又都是骑兵,这漫天的箭雨,根本无法阻挡。

于是乎,前秦军的阵形顿时大乱,士兵自相践踏。

见到前秦军阵型大乱,桓温下令趁势追击。

前秦军因为阵型乱了,无法抵挡,便又再次遭至大败。

桓温见此情况,令弟弟桓冲追杀到底。

桓冲也不含糊,从蓝田一直杀到白鹿原,硬是杀到了苻雄的大本营。

苻雄完全没料到晋军这么猛,与前一年殷浩带队时,截然不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而在仓惶之间,他的五万大军直接崩溃。

苻健听说前线惨败,连忙把手里的三万精兵全派到前线,只留六千多残兵守长安。

按苻健的这个操作,他当时应该是做好了跑路的准备。一旦苻雄再败,他就开溜。

众所周知,自从317年,匈奴军破长安,并俘虏晋愍帝后。关中便再也没有晋军出没。

时隔37年,晋军旗号再次出现在关中,关中父老百姓自然是箪食壶浆,纷纷迎王师。

有些老人家,甚至还哭了,感叹:“想不到今天还能看见自己的官军啊!”

见到关中百姓拥护自己,桓温赶紧派人对外贴出告示,表示百姓照常工作就可以了,不必破费。百姓看到告示,民心再次高涨。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准备助桓温攻破长安。

但是,此时的桓温却并没有乘胜进攻长安的意思。他下令全军驻于灞上,并派出一部分士兵去割麦子,准备做持久战的打算。

对此,桓温不解释,他的部下均不理解。

直到不久后,来了个穿着破旧的读书人,套出了桓温的意思,大家才恍然大悟。

这位书生叫王猛。

他来到晋军营门前时,穿的邋里邋遢。浑身上下散发一股臭味。守门的晋军士兵一开始以为是臭要饭的,不让他进。是王猛大吵大闹,惊到了桓温,亲自出去查看,发觉是个书生,两人这才坐下来畅聊。

畅聊期间,桓温问王猛:我奉皇命,率领大军为百姓扫除胡虏。可是关中的英雄为什么都不来依附于我呢?”

王猛见桓温主动问自己,便也毫不避讳得回答道:将军您不远千里深入敌境,但长安近在咫尺,却不进攻,大家对此感到疑惑,所以没人来啊。

王猛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桓温只是想靠北伐积累个人名望。收复失地,你貌似根本就不在乎。你无意收复失地,关中的那些真正有势力的豪强,又怎么敢支持他呢?要是你桓温哪天撤了,胡虏又重新杀回,那大家岂不是要被胡虏报复了?

桓温北伐,本来的意思就是想靠积累战功树立个人威望,笼络人心,以便日后篡位。

他驻军于灞上,却不进攻长安,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公司,只开产品发布会,始终不发布产品实物。目地不在于卖货,而是炒作公司的热度,抬高公司的股价。

所以王猛的话,等于是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对此是默不作答。

见桓温不答,王猛也不再说什么。等到畅聊结束后,桓温对王猛重金酬谢,请求其一道回南方。但王猛不受,坚持拜别而去。

后来,王猛感觉前秦第三代君主苻坚是个有潜力,值得辅佐的人物,便投靠苻坚,助苻坚统一了北方。

又过了一段时间,前秦军发现桓温没有进攻长安的意思,就展开反扑。

这一战,双方又是在白鹿原大战。

由于主将桓温的心事太多了,加之晋军休息久了,锐气尽丧。因此,晋军此役大败,折损了一万多人。

无奈下,桓温只好下令休战,休养生息。准备等益州的晋军来到后,再做进攻。

可是,前秦军怎么可能让桓温休养生息呢?

就在桓温下令休战期间,前秦军把长安周围的麦子全部割走了,就连没熟的也割。导致晋军收不到一点粮食。

同时,前秦军又击退了有由四川攻击关中的西路晋军。

这一下,桓温没辙了,只好下令撤军,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桓温回朝后,又再次上书,要求北伐

这一次,桓温把北伐目标瞄准到了洛阳。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羌族大首领姚襄吗?

他被殷浩逼反,背叛东晋后,便盘据于淮河一带,在江苏盱眙建立根据地。

盱眙离南京很近,晋廷害怕姚襄,就起大军讨伐。姚襄不敢应战,向北逃到了洛阳,并率众围攻洛阳。

当时,洛阳的守将叫周成,原本是冉闵的一个部将。冉闵被前燕击败后,周成便派人归顺了东晋朝廷。

虽说此时的洛阳与晋朝控制区不接壤,但周成归顺,洛阳名义上也算是晋土。

于是桓温便上书皇帝,说自己要解救洛阳。

顺便去打扫西晋皇帝的陵墓,祭奠先皇帝。

面对如此政治正确的请求,晋穆帝肯定无法拒绝,便又一次同意了。

插一句,为什么赵构和秦桧,被后人骂了几百年,现在不管怎么洗白,都无法翻案?

说白了,就是这俩太“实在”了。说出了偏安政权统治者的心里话。

你说你怂,只想偏安江南,不想北伐,这可以理解。但把怂,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害死主战大将不说,并且还主动对北方胡虏政权称臣纳贡。这就是典型的不要脸。

不思进取,还有理了?被骂也实属活该。

相比之下,虽然东晋朝廷也不思进取。但在原则问题上,大家表现的还是很理智。

怂归怂,但脸面还是要的。

再说回来。

356年,桓温二度北伐。

这一次,晋军直接北上洛阳。

姚襄听说桓温杀来,且早已经听说了桓温的厉害,便先把主力藏在山里,然后派人跟桓温谈判,假装想要投降。然后等着桓温过来受降的时候,再突然袭击。

但桓温知道姚襄肯定是诈降,就对着姚襄的使者说道:我是收复中原,祭奠先帝的,你要降便直接降,想打就来打,派使者来有什么贵干?

说罢,便把使者赶走。

使者回去后,姚襄见计谋被识破,只好硬着头皮沿河摆下阵形。

这一战,桓温身披重甲,亲自督战。打得姚襄大败,死伤数万,不得不带领几千骑兵仓皇逃跑。

后来,姚襄逃到关中,又被前秦击败,最后被前秦军俘虏,并斩杀于阵中。

就在姚襄东躲西藏时,晋军包围洛阳。周成开城归顺。

此前,他投降东晋,是名义上投降。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纳土归顺。

桓温进入洛阳后,下令修复皇陵,然后派人回江南报捷。

按理说,前线打了胜仗,收复故都,大家应该高兴才对。

然而,听到捷报后,东晋朝廷,从上到下却是一片惊恐万分的景象。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桓温在报捷的同时,还上书,希望晋穆帝能迁都洛阳,为下一步的北伐做准备。

大家都害怕桓温,担心去了洛阳,在桓温的地盘上会被桓温软禁,于是才惊恐万分。

温上疏请迁都洛阳。自永嘉之乱播渡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实河南。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

其实从这个事就能看出,东晋的北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内政问题。

北伐,是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东晋朝廷原则上是要恢复中原的。没人敢反对,否则就会被千夫所指。

但是实际上,因为皇帝与士族已经划分了各自的利益,且又有陈规,谁也不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无论是谁北伐,打破既有的政治格局,都会被敌视。

别说他桓温屡屡北伐,有私心。就算是他没有私心,如诸葛亮那样,北伐就是为了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也一样会被群臣敌视。

所以,东晋朝廷在一片惊恐后,立即集体驳回了桓温的上书。

对这个结果,桓温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有对应的预案——不迁都也可以,但朝廷必须要答应他提的条件。满足他的政治利益。

最终,东晋朝廷给桓温加官进爵,满足了他的条件。桓温也从洛阳回到江南。这第二次北伐也算是结束了。

这个问题问的是: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实说到这里,答案就已经有了。

因为桓温所处的时代,政治格局稳定,从政治正确角度看,北伐是必须的。

但从利益角度看,北伐又是不能被容忍的。

桓温无法打破这种政治格局,因此,他北伐的目的,便都是借北伐的机会集中权力,加强对建康朝廷的控制。

只要东晋朝廷对他退让了,他揽到了权。

那他的目标就已经达到了。

所以,桓温每次北伐都是选择持重而行,避免战略决战或自身大损失。

至于收复失地,他根本不关心。

至少在当时来说,他也没法关心。

大家都不想北伐,你一个人主张北伐,你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后来的第三次北伐失利,表因与前两次不太一样。但归根到底,原因也是如此。

第二次北伐后,桓温回到江南,把工作重心放在稳固自己的权力方面。

而对于北方边境的防御,他没有太在乎。

正是因此,前燕趁着机会,屡屡袭扰东晋的北部边镇。

365年,前燕军在扫清障碍后,包围洛阳。

晋廷不派兵增援,洛阳最终陷落。

桓温听说后,没有第一时间出兵报复。原因前面已经反复说了,他的北伐,均是为了增加个人威望。他不打无准备的仗。

此时的前燕,百战百胜的慕容恪还活着。

所以桓温也就忍了,直到366年,听说慕容恪兵死后,他才捣鼓了一份北伐方案。

369年,准备工作完成,桓温正式北伐。

这一战,桓温亲率五万大军,以建威中郎将檀玄为先锋,并派前燕叛将段思为向导,意在一战打残前燕。

开战之后,晋军势不可挡,燕军先锋大将慕容忠率两万骑兵阻挡,被杀的全军覆没,慕容忠也被活捉。

此后,晋军一路进攻,所向披靡,一口气杀到了山东金乡,战况之顺利让桓温自己也感到意外。

但是,战线一长,军粮供应就成了困难,桓温不得已,只得挖运河,靠水运,把补给由江南运到前线。

对于这种远程运送补给的方式,晋军上下均是心有顾虑,认为容易被燕军偷袭粮道。但桓温心态很飘,说慕容恪已死,前燕早已无人,谁还有这种魄力,敢跑到我们的后方来捣乱?让大家不用害怕。

然而,桓温似乎忘了。慕容恪虽然死了,但慕容垂还在。

当时赋闲在家的慕容垂听说桓温杀来,便进宫向小皇帝慕容昧请战。

慕容昧本不想启用自己这个叔叔,但碍于形势严峻,不得不用。于是慕容垂便亲率五万人马迎战桓温。

听说慕容垂来了,已经几战几捷的桓温并不太在意。

他觉得自己已经打顺了,就算是慕容恪还活着也不怕。更何况慕容垂?

但事实上,慕容垂比起慕容恪,更厉害。

慕容垂到了前线后,知道桓温不好对付,就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高免战牌,但暗中却偷偷地让自己弟弟慕容德率领一万骑兵,深入晋境,袭击桓温的运河粮道。

当晋军的粮道被偷袭时,桓温正在跟慕容垂对峙着。

慕容垂利用燕军都是骑兵,有运动优势,每次都是打了就跑,绝不恋战,搞得晋军上下的士气很颓废。

不久后,慕容德切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见逮不着慕容垂主力,又见粮道被段,便只好下令烧光辎重,立即连夜撤退。

不过,桓温在撤退前,也留了个心眼。他自己大摇大摆的撤退,暗中派人设伏,想在慕容垂追杀自己之际,找慕容垂决战。

但不想,慕容垂“预判了桓温的预判”。

他猜到桓温肯定会留兵设伏对付自己,就故意追而不打。只是紧紧跟着,始终不进攻。

等到桓温撤退了七百里,晋军已经是人困马乏之际,他率燕军突然杀出,打了桓温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战,五万晋军,死伤四万多。只有六千多人跟随桓温从鬼门关里跑了出来。

战后,桓温威望大跌。此前几次东征西讨积累的政治资本被败光。

为了巩固地位,桓温废了皇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俨然成了真皇帝。

不过,败了就是败了,他这么做,注定只是虚张声势。

后来王坦之、谢安等人出来制衡桓温,使得桓温死前,始终无法达成其篡位之计划。

373年,桓温病死。谢安接替其位置,叫停了北伐。

这一停,就是十年。直到淝水之战后,东晋才又开始北伐。

当然,打赢了桓温的慕容垂也没捞到好。

战前,他因为功高震主,就一直被侄子慕容昧故意晾在家里闲置。

战后,他又立新功,再次功高震主,遭到了慕容昧更厉害的猜忌。

为了避祸,他逃到长安,寻求前秦庇护。

370年,搞清楚了前燕虚实后,王猛率大军东征,轻轻松松就灭了前燕。

事实证明,此时的前燕根本就是花架子,不堪一击。

如果,当初桓温稳扎稳打,击败慕容垂。可能灭燕之功,就是他的了。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