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传学角度看待近亲繁殖的危害近亲繁殖的反义词,这已经是19世纪的事了。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表哥表妹,天生一对”,放在今天来看,就是近亲繁殖。那么古代真的没有近亲繁殖的观念么?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已经有“近亲不通婚”的观念了,但其原因却不是基于遗传学的考虑,更多的基于政治、伦理的考虑近亲繁殖的反义词。
其中文献资料上最早记载此事的最出名的有两句话近亲繁殖的反义词:
1、同姓不婚近亲繁殖的反义词,恶不殖也(出自《国语·晋语四》)。意思是同姓倘若结婚,便不能生育;
2、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近亲繁殖的反义词。意思是同姓结婚,则子女会先天不足;
其中《国语》是西周时期的著作,距今已3000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有点危言耸听之意,是国家为了巩固统治,制定的规则。
而“其生不蕃”已经有了“近亲繁殖”的概念了,古人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知其“所以然”,但了解到其“然”还是很容易,动辄上百年的稳固的王朝统治,足以让世人发现“近亲繁殖”对下一代造成的影响。
“同姓不婚”要比今天的“近亲结婚”更为严格,今天仅是指“直系旁系三代以内”,而在周朝,无论相隔多少代,只要是同姓,便不能婚配。
同姓不婚的约定俗成大概率是出于政治因素,周朝打败商朝后,在周公旦主持周朝的7年之内,周朝确立了宗法制,以王室为主干,诸侯为枝干分封。同姓不婚相当于强制王室子弟必须与当地诸侯进行联姻,对于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监视,防止叛乱,于国是有利的。
邓伟志就在《中国家庭的演变》的一书中说过,周人规定同姓不婚,“在统治者那里,还有扩大异姓联姻的用意。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间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的联姻关系,构成了天子的家天下”。
这是对于“同姓不婚”最初的初衷最好的解释了。
所以从周朝始,同姓不婚便一代代王朝中延续了下来。既然如此“表哥表妹”不属于同姓,自然是“青梅竹马,天生一对”了。影视剧中也常把“表哥表妹”牵在一起,例如《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慕容复,《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许士林、碧莲等等。
在当下人类社会中,近亲结婚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这是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近亲繁殖的危害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无论是从伦理上说还是从对后代的影响上说,人类大都在避免近亲结婚。但是,在自然界中的动物又没有科学的认知,它们会不会主动的避免近亲繁殖呢?它们又是如何避免的呢?废话不多说,我们开整。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近亲繁殖的利弊任何的事物都要两面性,近亲繁殖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动物的近亲繁殖通常在人为的干预下进行,而人的目的也很简单:为了让动物的一些优良的性状更加的稳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纯种选育”。比如世界上现在通用的实验小鼠就是近亲繁殖的,这样小鼠的基因能够达到高度的纯合,用这些小鼠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就尽可能少的受隐性基因的影响,从而结果比较的科学和准确。
但是,近亲繁殖的弊端也是非常的明显的,那就是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所有近亲繁殖弊端的统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会降低遗传的多样性,因为一个后代是由亲一代的父母双方的基因决定的,如果是亲一代的亲缘关系很近,那么二者的基因相似度就会极高,这样后代的基因多样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第二是会极大的增加不良的隐性基因表现的可能性。简单地说一些不良的基因在后代的体内会呈现隐性,而两个亲缘关系接近的亲一代结合时就容易让这些不良的隐性基因变为显性,从而更大概率的出现先天性缺陷的后代、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后代等等。
野生动物会存在近亲繁殖吗?它们是如何应对近亲繁殖的?首先,自然界中的动物确实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但是,野生动物的近亲繁殖非常的少见,因为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而且不同习性的动物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群居和独居动物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的?
01 独居动物
独居动物和群居动物在自然界中几乎是对半分的,而且独居动物很少受近亲繁殖的困扰。这是因为独居动物大都是由雌性单独抚养后代,而且在后代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它们就会分道扬镳。比如老虎就是典型的独居动物,它们只有在繁殖期雄性和雌性才会短暂地生活在一起,等到繁殖期结束后,雄虎就会离开,留下雌虎自己度过妊娠期和哺乳期。刚出生的幼虎约有6个月左右的哺乳期,之后幼虎开始吃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雌虎会带幼崽一起捕猎,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捕猎和生存。到了2-3岁时,雌虎会将自己的孩子赶走,此时雄性幼崽还没有性成熟(雄性老虎性成熟要在4岁左右,雌性在3岁左右),这样就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出现。
因此,独居动物只会照顾幼崽到其还未完全性成熟,然后就分道扬镳,它们自然就不会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了。
02 群居动物
群居动物防止近亲繁殖的机制稍微复杂一些,因为这中间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群居动物中的雌雄比例。下面我们还是以自然界中的群居动物为例。
首先是狮子。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它们的群居雌雄比例严重的失衡,因为在一个狮群中通常只有1-2头雄狮(视狮群大小而定),剩下的均是母狮。它们对于后代的抚养机制与老虎类似,都是6个月左右的哺乳期,到2-3岁时将后代驱逐出狮群。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狮群驱逐后代,只驱逐雄性后代,雌性后代依然会留在族群中。此时,来自雄性后代的近亲繁殖威胁是解除了,但是,雌性后代依然可以在达到性成熟后与亲一代的雄狮繁殖,这样就会发生近亲繁殖。所以,狮群的另一项减少近亲繁殖的机制启动了,它就是狮群结构的变化。
狮群结构的变化是不可控的,因为所有的狮群都会将自己的雄性后代赶走,所以,这些流浪的雄狮就会不断地成长,等到它们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它们就会挑战其他狮群的雄狮,这就是“狮王的更替”。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发现,被驱逐的雄狮极少会回到原狮群挑战自己的“父亲”,而狮王的更替周期大约在5年左右。扣除掉母狮妊娠期和后代成长到3岁的时间,实际上留给狮群原狮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狮王的更替”是狮群避免雌性后代与亲一代的雄性发生近亲繁殖的有效手段。
说完了群居的食肉动物,我们再来看一种群居的食草动物-非洲水牛。非洲水牛是非洲五大兽之一,它们是典型的草食性群居动物。在一个水牛群中,少则十几头,多则上百头的成员中雌雄的比例比较的均衡。而这个均衡的比例也是非洲水牛的主动选择的,因为非洲水牛的幼崽大都只能在族群中生活1年到一年半之间,之后它们就会被赶出水牛群。此时的水牛离性成熟还远得很(雌性大约5岁性成熟,雄性7岁),这样就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发生。
而被驱逐的水牛会各自寻找成员较年轻的水牛群加入,这样更大大降低了近亲繁殖的几率。
总结由此可见,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野生动物都在用自己方式来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独居动物由于其独居的习性本身就很好的避免了近亲繁殖,而群居动物大都是采用驱逐后代的方式来避免近亲繁殖。所以,野生动物虽然不懂得近亲繁殖是怎么回事,但是经常漫长的生存,它们也有了自己对于生存的认知,其中避免近亲繁殖就是重要的体现。
阅读:
哈士奇纯种的有什么特征
肩高:公犬53~60公分,母犬51~56公分;体重:公犬20~27公斤,母犬16~23公斤;颈部:中长,站立时直立并抬头挺胸,由肩部强而有力的耸立且有适度的颈拱。
狗的习性是什么
狗是食肉动物,容易和适宜消化肉食食品,进食时不大咀嚼。狗不能在行进中排便,喜啃咬,有自我防御能力能把毒食物吐出来。狗用唾液中水分蒸发来散热,狗在群居时有“等级制度”和主从关系,狗屁股和尾巴摸不得。
可蒙犬和波利犬的区别是什么
可蒙毛色以白色为主、奶白色,波利毛色以黑色为主、棕褐色。波利的体型比可蒙犬小,波利绳毛粗,下有细小的被毛,可蒙绳毛细,毛质硬。可蒙性格相对憨厚、沉稳,波利则活泼好动。
猎狐梗和雪纳瑞的区别是什么
猎狐梗性格机警刚烈,雪纳瑞友善活泼。猎狐梗比雪纳瑞脸更长,雪纳瑞毛比猎狐梗长很多。猎狐梗源于英国,雪纳瑞源于德国,不含英国血统。
上海凯利蓝梗俱乐部:安徽合肥拟禁养中华田园犬等38种烈性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合肥市人大网站公布《合肥市养犬管理条例》全文上海凯利蓝梗俱乐部,该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然而最近很多人了解到《合肥市禁养犬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包含中华田园犬上海凯利蓝梗俱乐部、德国牧羊犬、秋田犬、松狮犬等犬种。禁养名录中,包括的犬种分别是:比利时牧羊犬上海凯利蓝梗俱乐部、弗兰德牧羊犬、荷兰牧羊犬、苏俄牧羊犬、中亚牧羊犬、德国牧羊犬、高加索牧羊犬、安纳托利亚牧羊犬、拳师犬、标准牛头梗、美国恶霸犬、斯塔福斗牛梗、土
日本狂犬病发病率:被没有狂犬病的狗狗咬了会不会得狂犬病? 上海狂犬病发病率
新年好日本狂犬病发病率。如果你确定狗狗没有狂犬病,那么恭喜你,你不会感染上狂犬病。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病猫、病狼等,但不一定被他们咬伤就一定会被感染,其发病因素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及注射疫苗相关。动物体内有狂犬病毒不一定代表它具有传染性日本狂犬病发病率,如果狗、猫等温血动物在狂犬病发作后的3~5天内100%会死亡,有文献提及有罕见的是8天死亡,而有医学证明只有它死亡前3~5天内才是传染期,这时被咬感染病毒的危险较高。
小博美犬的寿命有多长:饲养博美犬时,有哪些禁忌不能碰? 博美犬寿命有多长时间
你好,博美是非常容易饲养的,要想养出健康的狗狗,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啦小博美犬的寿命有多长、1.刚抱回来的小博美,身体抵抗力非常弱,领养回来以后不能在15天之内带出门小博美犬的寿命有多长。不要抱回家后,觉得太脏,就给它洗澡,其实这对狗狗不好,最好让她好好睡觉。2.每份食物量的大小取决于狗狗每天所需能量和食物中所含的热量,为避免产生肥胖症,而且还应该随博美犬体重的变化而调整小博美犬的寿命有多长。一定要注意适量,千万不要过量的喂食宠物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