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饲养护理 >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腑是 有的人走着走着突然昏倒了,是怎么回事?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腑是 有的人走着走着突然昏倒了,是怎么回事?

编辑:sqxzgg 时间:2021-12-08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您好!您说的症状很有可能是中医的厥证范畴,具体如下七情内伤: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一般发病后在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无偏瘫七情内伤、失语和口眼斜等后遗症,但部分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亡。

厥证,古有寒厥七情内伤、热厥、阴厥、阳厥、煎厥、薄厥、暴厥、大厥、尸厥、风厥、太阳厥(躁厥)、阳明厥(骭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首厥、臂厥、四厥、瞀厥、痿厥、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色厥、蛔厥等多种名称,或从病因病机特性命名,或从病证表现命名,或从六经归属命名,而后世医家有以厥证统之者,或有以中恶统之者,亦有以类中风统之者。近代则大多以厥证命名。

从广义上讲,自古论厥包含有两大类,一类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另一类以四肢逆冷为主症。本节所讨论者,主要为内伤杂病范围内以突然昏倒七情内伤、不省人事为主症的厥证。另有六经形证的各种厥,目前一般已不再单列讨论。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如低血压七情内伤、低血糖反应、癔病、痰液阻塞气道、急性过敏反应、高血压脑病等,凡以厥证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

厥证是由外感六淫或秽毒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失血、亡津,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诚如《证治汇补·厥》云:“人身气血,灌注经脉,刻刻流行,绵绵不绝,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于身,或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气血痰食,皆能阻遏运行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而厥作焉。”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机体卒感六淫或秽恶之邪,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即可发为昏厥。此即《素问·缪刺论》所谓:“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六淫致厥,其中以中寒、中暑为多。中寒之厥,多发于严寒之时或高寒地区;中暑之厥,多发于酷暑季节;秽恶之厥,多发于入庙登塚,或深入矿井之内等。

2.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最易气逆。或恼怒气结,或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逆;或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气机逆乱,以致气血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此外,平素胆怯柔弱之人,若突遇外界强烈刺激,如突遇灾难,或惊闻巨响,或见鲜血喷涌等,亦可发为昏厥。

3.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积滞内停,转输失常,气机受阻,可卒然窒闷而厥;或饱食之后,骤逢恼怒,气逆夹食,上下痞隔,亦可致厥。如《证治准绳》所言:“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皆因饮食过伤,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有所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此内伤之至重者。”元气素虚者,如过度饥饿,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充。此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阴阳气血暗耗,也是导致昏厥的原因之一。若性事过频,纵欲竭精,精却于下,阴气上冲,可发为色厥。

4.失血亡津

因创伤出血,或生产大量失血,以致气随血脱,神明无主,或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均可出现厥证。

5.剧烈疼痛

疼痛伤气,并可导致气机逆乱而卒然昏仆。《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临床上除寒邪疼痛致厥外,创伤、气滞、瘀血疼痛等,也可引起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6.痰浊内盛

痰湿内盛之人,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可发为昏厥。其中,形盛气弱之人尤为多见,若平素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聚湿生痰,阻滞气道,气机不利,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愈滞则痰更甚。《丹溪心法·厥》指出:“痰厥者,乃寒痰迷闷。”陈士铎《辨证录·厥证门》也指出:“肝气之逆,得痰而厥。”

二、病机

厥证的基本病机总属于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言:“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暴怒郁闷,气逆上冲,而发为气厥实证;虚弱胆怯之人,陡遭惊骇,清阳不升,而发为气厥虚证;肝阳偏亢者,若恼怒气逆,则血随气行,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气无不附,气血不升,发为血厥虚证;暴饮暴食,气机阻隔,发为食厥;痰盛之体,痰阻气道,气机不通,发为痰厥。

厥证所属脏腑主要以心、肝为主,涉及脾、肺、肾。心主神明,主血脉,肝主气机疏泄,肝气逆则全身皆逆,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或并走于上,或失亡于下,则阴阳不相顺接,神明失主,而厥证成矣。脾主健运,主水湿之运化,肺主气,朝于百脉,若久病肺虚痰浊内盛,或水湿不运,积聚成痰,痰阻气道,均可成厥。肾为元气之根,若失血失精,气血不升,则肾之元气亦将无根,而神明无元气之充养,便成厥矣。

厥证的病理因素以气逆、血瘀、食积、痰浊、暑热、寒凝为主。正虚则以气血亏耗、精气过耗为多。病理性质与平素体质及病因病理有关,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痰浊上壅,食隔中焦者多为厥之实证;素体气虚、大量亡血、失精多为厥之虚证。然随病之进退,虚实之主次也可发生变化。

本病多因于气机暴然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所致,若气血阴阳得以顺接,则可转复,神志苏醒,但厥之重症,阴阳气血离乱衰亡,亦可厥而不复至亡。尚有体弱气血大亏之人,或可反复发作厥证,当予重视。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无口眼斜,无肢体偏废,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症者,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部分患者发病前或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先兆症状。

3.发病前有暴怒气极、劳倦过度、暴饮暴食、大病、手术后、失血后等病史、诱因可资参考。

二、病证鉴别

1.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典型发作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或小便失禁,移时苏醒为特征。轻则一过性精神恍惚。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病状相似。厥证与痫证虽然皆有卒然昏仆,但病作之后喉中发出异常叫声和反复发作等为痫证所独有。如周学海《读医随笔·风厥痓痫》说:“厥有一愈不发,癫痫必屡发难愈者。”

2.中风

中风以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卒然昏仆,但厥证之昏仆,无口眼斜、偏废不用,苏醒后也无后遗症。周学海《读医随笔·风厥痓痫》说:“风之为病,其伤在筋,故有口眼斜、肢节痿缓之象。厥之为病,其伤在气……故气复即醒,醒即如常而无迁延之患。”

3.昏迷

昏迷以神志不清为主症,昏迷病人在发作之前,多患有较重疾病,昏迷之后,病情明显加重,昏迷时间较长,在短时内不易苏醒,醒后常有较重的原发病存在。这与厥证在发作之前一如常人有所区别。

三、相关检查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

一、辨证思路

厥证的辨证首辨病因,次辨虚实。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为平素体质虚弱之人,厥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或长期慢性失血;气厥、血厥实证,多形体壮实或平人,发前无任何不适,而发作多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食厥多发于暴食之后;酒厥发生于暴饮之后;暑厥多在夏季久暴烈日或高温作业之时出现;色厥则发生于纵欲无节者。了解病史,察明病因,于辨证十分有益。

2.辨虚实

厥证辨证,当分清虚实。一般而言,实证者大多素体壮实,常突然昏厥而气壅息粗,喉间痰鸣,牙关紧闭,脉多沉实或沉伏;虚证者多平素体弱或失血、操劳过度,表现为昏厥而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肤冷肢凉,脉沉细微。

二、类证鉴别

1.辨气厥之虚实

气厥多与情志变化有关,若素体强壮,或禀性急躁者,卒遇情急暴怒之事,气逆上攻,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气急息粗,多属实证;而素体不强,面色少华,声低气怯者,遇紧张、恐惧、劳累、饥饿等而晕仆,多属虚证。

2.辨血厥之虚实

血厥实证常发于烦恼郁怒时,多伴见面色红赤,口唇紫暗,脉象弦紧;血厥虚证,或为大出血之后,或为吐、咯、衄、便血迁延反复,或崩漏不止,或体弱多病,气血无以生化者,多伴面色萎黄无华,口唇爪甲色淡,神倦,舌淡,脉细。

三、证候

(一)气厥

1.实证

症状:形体壮实,或平人之体,多素性争强好胜、急躁易怒,卒受精神刺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或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郁结,气机上逆所致。气壅心胸,阻塞窍机,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拳握;肝气上逆,气机郁闭,肺气不宣,则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气闭于内,肝气郁而不畅,则见脉沉或沉弦。

2.虚证

症状:素体不强,发病前或有紧张、恐惧、疲劳、久立等病因,而突发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病机分析:本证多因元气素虚,加之悲恐、疲劳过度、睡眠不足,或饥饿、受寒等因素诱发,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脑海不充,一时气机不相顺接,而发为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气息低微,正气不足之证。

(二)血厥

1.实证

症状:多于争吵恼怒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

病机分析:本证由于暴怒使肝气上逆,肝阳暴涨,血随气升,上蔽神明,因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象沉弦,皆为气逆血菀于上之象。

气厥实证和血厥实证,病因近似,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但血厥实证面赤唇紫,手足温和,与气厥实证面口唇或如常人,手足逆冷有所区别。由于气血关系密切,病变时常相互累及,故这两种证型多演变成气血同病之证。临证时既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又要分清主次。

2.虚证

症状:多发生于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妇女暴崩、外伤等大量出血之后,或大汗、吐下之后。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病机分析:本证因大量失血、亡津,血海空虚,髓海失养,故突然晕厥;血不荣于面,故面色苍白,口唇无华;气血不能达于四末,筋失所养,则四肢震颤;营阴内耗,正气不固,故目陷口张,自汗肤冷,气息低微;舌淡,脉细数无力,均为血虚之证。

气厥虚证和血厥虚证,病理性质均属于虚,均可见明显的呼吸气短,乏力倦怠,脉弱无力等气虚证侯,但气厥虚证,多发生于平素气虚之体,而血厥虚证则多发于大量失血之后,两者在病因上明显不同,问诊仔细应不难鉴别。需注意的是由于气血互根,失血之证,若气随血脱,则可演变成气血两亏之证。

(三)痰厥

症状:多湿多痰之人,素有咳喘宿痰,剧烈咳嗽或恼怒之后,突然昏厥,喉间痰鸣,或呕吐痰涎,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病机分析:素体多痰湿,复因咳剧、恼怒,痰阻气逆,闭阻气道,神窍不利,故突然昏厥,喉中痰鸣,呕吐痰涎;痰阻气滞,气机不利,故胸闷息粗;而舌苔白腻,脉象沉滑,皆为痰浊内盛之征。

(四)食厥

症状:暴饮暴食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病机分析:此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闭塞清窍所致,故突然昏厥;胃腑浊气,壅于胸中,肺气不利,故气息窒塞;食滞内停,胃气不利,则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不消,浊气不降之候。

(五)酒厥

症状:纵饮不节,饮后昏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神志昏迷,或烦躁,或痰涎如涌,或气喘发热,脉滑数。

病机分析:酒性慓悍滑疾,弥漫周身,麻痹经络,气冲上头,蒙蔽神明则言语不清,烦躁,昏迷;酒性辛热,令阳气过亢,则身热息粗,脉滑数;嗜酒之人,饮食不节,脾胃湿盛痰聚,酒食痰浊交阻,则痰涎如涌,发为酒厥。

(六)暑厥

症状:酷暑炎热之季,劳作奔忙,未有防护,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继而卒仆,不省人事,或有谵妄,舌红而干,脉象洪数,或虚弦而数。

病机分析:感受暑邪,气热郁逆,上犯头部,故见眩晕,头痛;气热蒸迫,邪热内闭,则见胸闷身热,面色潮红;暑邪犯心,蒙蔽清窍,则卒然昏仆,甚至谵妄;舌红而干,脉象洪数或虚弦而数,乃暑热伤津之象。本证现多归属于“中暑”门。

(七)色厥

症状:男女同房后,或二三日后,发生昏厥,或伴暴吐,鼻衄,四肢逆冷,汗出,气喘等。

病机分析:本证多发生于中年之后。多因纵欲竭精,精竭于下,气脱于上所致。

(八)中恶

症状:不慎步入某种秽浊或特殊环境,忽然手足厥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口俱紧,昏晕不知。

病机分析:此证多系正虚之体,冒犯秽恶之气所致,如进塚、问丧,或入地窖、矿井深处,环境恶劣,空气不良,精神紧张,或因毒气侵袭,而发为本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厥证乃急候,当以及时救治为要,以厥回神醒为期。而具体治法则需分病因虚实分别处之,气实而厥者,理气降逆;气虚而厥者,益气扶正;血瘀而厥者,祛瘀降逆;血脱而厥者,速收其散亡之气;因痰、食、酒、暑、中恶等致厥者,则分别予以豁痰开闭,消食和中,解酒化滞,祛暑清心,辟秽开窍之法。色厥暴脱宜益气固脱,若阴竭于下,则予益阴归原。

二、基本治法

1.调气降逆法

适应证:气厥实证。

代表方: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前方辛香通窍,一般先取少许吹鼻取嚏,以促其苏醒;再予后方开郁畅中,调肝降逆。亦可先予苏合香丸或玉枢丹芳香辛散,宣通气机。

常用药:细辛、皂角辛温宣散,通窍醒神;枳壳、乌药、木香、沉香、槟榔降逆导滞,顺气调肝;檀香、丁香、藿香、薄荷宽胸行气,疏肝条达。

加减:肝阳偏亢,头晕、头痛、面赤升火,加天麻、钩藤、白蒺藜、石决明、磁石平肝潜阳;气壅痰盛,喉中痰鸣者,加半夏、南星、橘皮、茯苓涤痰泄浊;或用胆星、浙贝、竹沥、橘红、黄芩清化痰热;醒后仍郁郁不解,夜寐不安者,加远志、茯神、香附、丹参、酸枣仁等安神定志;心中躁扰,哭笑无常者或合用甘麦大枣汤养心润燥。

2.益气固本法

适应证:气厥虚证及色厥暴脱证。

代表方:生脉散(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汤(参附注射液)或四味回阳饮。急救时可先予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继则予生脉散、参附汤、四味回阳饮。生脉散益气助阴;参附汤补气温阳;四味回阳饮补气温阳,益阴固脱。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制附片、炮姜温阳散寒;山萸肉、麦冬、五味子益阴固脱;甘草补气调和药性。

加减:气虚汗多,惊惕者,加黄芪、白术、龙骨、牡蛎益气固表,收涩敛汗;气血两虚,心悸不宁者,加熟地、远志、当归、酸枣仁养血安神。

3.祛瘀降逆法

适应证:血厥实证。

代表方:急用醋或童便火焠,取烟熏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儿童中段尿)。苏醒后用通瘀煎或通窍活血汤加减。前者侧重活血行气,后者侧重通窍活血。

常用药: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山楂活血散瘀;乌药、青皮、香附、木香行气开郁;泽兰、泽泻活血利水;老葱、鲜姜、麝香开窍,通经络。

加减:瘀滞较重可加三棱、莪术、五灵脂、地鳖虫活血行气;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加夜交藤、石决明平肝安神;兼风阳内盛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枸杞、生地、芍药等柔肝息风。

4.补气摄血法

适应证:血厥虚证。

代表方:独参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独参汤独用人参一味,功专力捷,意在大补元气,收敛亡散之气,所谓“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宜急予频频灌服,亦可予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静脉注射。当归补血汤补血生血;人参养荣汤气血双补,从本调治。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制附片、黄芪、白术、甘草、炮姜温阳益气;当归、熟地、麦冬、五味子滋阴养血固脱。

加减:出血未止者,酌加阿胶、仙鹤草、藕节、茜草根等止血;或三七粉、云南白药化瘀止血;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莲子肉、茯神养心安神;血少阴亏,舌质红绛,口干少津者,去附子、白术,加沙参、黄精、石斛养阴生津。

治疗本证,尤当重视益气,因有形之血难以速生,且养血之品多滋腻甘寒,易呆脾胃,气血难以生化。

5.行气豁痰法

适应证:痰厥证。

代表方:痰在膈上者,宜急用盐汤探吐,并用黑白丑、甘遂研细末,拌和面粉作饼,贴足心;苏醒后,以猴枣散合导痰汤加减。猴枣散重于豁痰开窍,导痰汤长于化痰行气。

常用药:猴枣、羚羊角、青礞石、天竺黄豁痰息风;半夏、南星、川贝、茯苓燥湿化痰;陈皮、枳实、沉香、石菖蒲、生姜行气破滞;麝香开窍通络。

加减:口角流涎,脉沉滑者,多属寒痰,可用巴矾丸研细调水灌服;喉间痰鸣,面赤唇红,脉滑数者,多属热痰,用白金丸研细调莱菔汁灌服。病人苏醒后,可服导痰汤加减,并重视澄本清源。

由于厥多夹痰,所以祛痰法不仅用于痰厥证,亦常用于其他各类厥证之夹痰者。陈士铎《石室秘录·厥证》说:“治法自宜攻痰为要,然徒攻痰而不开心窍,亦是徒然。方用启迷丹。”方中半夏、人参同用,攻补兼施,则痰易消,气可复;用菟丝子则正气生,邪气散;皂荚、菖蒲、茯神开心窍,使气回而厥定;生姜、甘草和胃调中。立法遣药,颇有巧思。

6.消导开闭法

适应证:食厥证。

代表方:食后不久宜先予盐汤探吐驱邪外出;再予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神术散理气化浊,用于食积气滞;保和丸健胃消食,用于饮食积滞。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理气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宣散郁热。

加减: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导滞通腑;呃逆呕吐者,加竹茹降逆和中。

7.解酒化滞法

适应证:酒厥。

代表方:急用盐汤探吐,然后用梨汁、绿豆汁,浓茶交替灌之。继用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和中健脾。

常用药:葛花解酒宣发,使邪从肌表而出;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使邪从小便而去;砂仁、白蔻仁、青皮、陈皮、木香、干姜调气温中;人参、白术、神曲补脾健胃。

加减:酒湿热化,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症,当酌减辛温之品,配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药。或选用抽薪饮,方用黄芩、栀子、黄柏、木通、泽泻清热利湿,使邪从小便分利;枳壳行气化湿;石斛、甘草生津止渴。此外,枳椇子善解酒毒,亦可配入主方中应用,或单独使用。

8.解暑清心法

适应证:暑厥证。

代表方:牛黄清心丸或紫雪灌服,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加减。首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之处,以牛黄清心丸或紫雪等凉开水调服,继则白虎加人参汤益气清气固脱;或清暑益气汤祛暑清热,益气生津。

常用药:人参益气生津;生石膏、知母、竹叶、黄连清泄气火;生地、麦冬、石斛、荷梗、西瓜翠衣、粳米、甘草养阴生津。

加减:暴受暑邪,邪热蒸迫于内,津液外泄,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多汗肢冷,卒然昏厥,治宜益气固脱,急灸百会、关元、气海,同时予服参附龙牡汤。暑邪伤阴,肝风内动,四肢抽搐,汗多口渴,眩晕恶心,脉象弦数者,治宜平肝息风,养阴清暑,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可加西瓜皮、鲜荷叶、卷心竹叶以清心解暑。

9.培本固元法

适应证:色厥。

代表方:独参汤或加减一阴煎。前方益气固脱,用于色厥暴脱者;后方滋补阴精,用于真阴衰耗,阴火上冲者。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培本固脱;生地、麦冬、知母、白芍、地骨皮滋阴清热;熟地、龟板、炙甘草滋补精血。

加减: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吐血、鼻衄而昏厥不醒,病势垂危者,可用镇阴煎。

10.辟秽开窍法

适应证:中恶。

代表方:苏合香丸或玉枢丹,急用姜汁调服或用醋炭熏法,苏醒后用调气散合平胃散调之。

常用药:木香、白檀香、丁香、白芷、白豆蔻、砂仁、香附、藿香、苏叶、沉香、苏合香芳香行气,辟秽化浊;苍术、厚朴、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加减:偏寒者加荜茇、高良姜温中散寒;偏热者加水牛角或牛黄清心丸清心解毒。

此证首当使厥者迅速撤离有害环境。而暑厥因暑湿秽浊之气郁闭,清窍不利,其证类似中恶表现,可参照本证治疗。

三、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入鼻中,使之喷嚏不已,凡属气厥、痰厥、暑厥、中恶之实证者,均可用之。

(2)石菖蒲末吹入鼻中,桂末纳于舌下,并以菖蒲根汁灌服之,功能通窍醒神,用于气厥、痰厥、中恶之实证者,此方名通鼻散。

(3)将烧红之炭块置于碗中,浇食醋于上,气味大出,近鼻使嗅之,具开窍醒神之效。

2.常用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用于热邪内陷心包之热厥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舌质红绛,脉数。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研末灌服或鼻饲,每日1~2次。

(2)苏合香丸:功能与主治:温通开窍,解郁化浊。用于中寒、中恶实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感触秽恶之气,痰壅气闭,胸腹满而冷。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研末灌服或鼻饲,每日1~2次。

(3)玉枢丹: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开窍止痛,化痰消肿。用于治疗瘟毒时疫、痰厥、疮痈肿毒等病。症见头晕胸闷,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喉有痰鸣,呕吐痰涎,四肢厥冷,头重如裹,胸闷脘胀,便溏泄泻。此外,毛囊炎、丹毒也可用本品治疗。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成人1.5g,3岁以下小儿每次0.3g,4~7岁儿童每次0.6g,每日2次。外用治疗疮痈疖肿,可用醋调外敷。

(4)猴枣散:功能与主治:袪风除痰,清热定惊。用于急慢惊风,夜啼惊跳,痰涎壅盛,呕吐乳食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2支,每日2~3次。

(5)藿香正气水:功能与主治:解表和中,理气化湿。用于中恶证苏醒后,胸膈满闷,腹痛呕吐,或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白腻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支,每日2~3次。

3.针灸治疗

在厥证的抢救中,针灸简便迅捷,是重要的急救措施。针刺能开闭通阳,多用于闭证。针刺常用穴位为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邪实闭盛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灸法有回阳救逆,温阳散寒的作用,常用于脱证和寒邪阻闭之证。常用穴位如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运用灸法时,还可加一些药物作熨敷,以增强疗效。如用吴茱萸和食盐炒烫,布包熨脐下;或以盐填脐中,盖蒜或生姜艾灸;或以胡椒粉纳脐中,以膏药封上,热熨。

四、临证勾要

1.分清标本缓急

厥证为急症,起病急,来势猛,抢救乃第一要务,问清病因是关键,辨清病因及虚实,有的放矢,可厥回窍开,患者苏醒后,还需辨虚实而调理,以防再发,尤其是气虚、血虚证者,或体弱多病或失血亡津,非一时之功可愈,当从本治。

2.注意病证的动态变化

厥证若救治及时,一般短时苏醒,但厥之深者,亦或一厥不复,痰厥、血厥之虚实诸证等尤当注意,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呼吸、脉象、体温、血压等,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救治。

3.痰浊、瘀血为第二病因

痰浊、瘀血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病理产物,可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多种病因所致,并且又能成为导致他病的病因,在本病中,即成为痰厥、血厥等证的病因,此亦常被称作为“第二病因”。

4.关于尸厥

《儒门事亲·卷四·厥十二》有云:“若尸厥、痰厥、风厥、气厥、酒厥,可以涌而醒。次服降火益水、和血通血之药,使粥食调养,无不瘥者。若其余诸厥,仿此行之,慎勿当疑似之间便作风气。相去邈矣。”可资借鉴。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灵活选用开窍成药从速救治

中医药宝库中有一批效优便用的开窍醒神成药,大体分为凉开、温开两类,凉开法以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为代表,可用于热闭、痰热闭阻、瘀热内闭等;温开法以苏合香丸、玉枢丹等为代表,主要用于寒闭、痰浊闭、痰瘀内闭等,发病后辨清病因、病性,立即给药,多可快速起效。然需注意,此类药物药性较猛,只可短期运用,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开窍法适宜于邪实之证,不宜于正虚之证,若邪陷正虚,内闭外脱,当开闭与固脱并进,不可一味破散。此外,开窍类药多属辛香走窜及重镇之品,孕妇当慎用。

2.血厥实证伴腑热上冲者可合以通下瘀热

血厥实证,若伴有腹部硬满,大便数日未行,可合以通腑泻热之品,如生大黄、枳实、芒硝等,以冀瘀热之邪下行,使邪有出路。

二、验案举例

苏某,女,30岁。生产时失血颇多,此后遂时感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近来工作较劳累,数次发生突然昏仆,面色苍白,汗出,稍时自醒。刻下面色萎黄无华,头晕,乏力,气短,神疲,食纳平平,月经量少色淡,周期尚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弱无力。气血亏虚,治当补益,十全大补汤加减。处方: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0g,熟地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10g,茯苓10g,肉桂3g,仙鹤草15g,阿胶(烊冲)10g,陈皮6g,神曲12g,炙甘草3g。

守方连服2个月余,昏仆未发,面色渐红润,精神渐增。

【预后及转归】

厥证之转归主要有三:一是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等邪气内闭,气机逆乱,但尚未阴阳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三是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可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血厥虚证,可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气、血、痰、瘀等邪气郁闭之极,可以致厥,但亦可转化为内闭外脱之证。

关于厥证的预后,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和,脉象有根,表示预后良好。反之,呼吸微弱,久久一息,甚则鼻中无气,为肺气已绝;或见怪脉,或如屋之漏;或若虾游鱼翔,或人迎、寸口、趺阳之脉全无,为心气已绝;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唇口指甲青黑者,为阴阳之气严重不相顺接。这些均表示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预防与调护】

厥证的预防重在平时之调摄,保持情绪稳定。素体不足,气血虚弱或大病失血者,要注意调养生息,劳逸结合。盛夏高温作业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预防中暑。饮食有节,房事适度。

一旦发生厥证,应及时送医院救治。有条件者亦可就地先急救处理,如指压人中,气厥、血厥者迅速给服糖水等。如发生在烈日之下或高温环境,应及时把患者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如发生在严寒的野外,应及时把患者移至暖室之内,注意保温。若有喉间痰鸣者,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死亡。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