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训练 > 血红鹦鹉鱼病:血鹦鹉鱼身上发黑什么原因,怎么处理?

血红鹦鹉鱼病:血鹦鹉鱼身上发黑什么原因,怎么处理?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6-04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鹦鹉鱼变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1血红鹦鹉鱼病、温度。鹦鹉鱼容易因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而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鹦鹉鱼鱼鳍跟尾部变黑)。因此,饲养过程中最好使水温保持在25~2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此外,在冬季还要注意给鱼缸加温加氧。2、水质。鹦鹉鱼的嘴巴或者腮变黑是水质不好或水质不适应。应每隔2~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水。3、疾病。鹦鹉鱼得了黑斑病,鱼体长出“黑斑点”,呈灰白色。【黑斑病治疗方法】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cmx55cmx45cm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着。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C、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D、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4、受惊。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我刚买的红鹦鹉鱼放到缸里后老侧躺在缸底还掉鳞是什么病?

你的鹦鹉鱼是得了水霉病。请马上隔离有病的鱼,以免其它鱼受感染。水霉病。得病原因大多是捞捕血红鹦鹉鱼病、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5岁的鹦鹉鱼身上变白有充血,怎样治疗?

应该是疖疮病

[病原体] 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血红鹦鹉鱼病,属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5~0.6)微米×(1.0~1.4)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无芽孢。琼脂菌落呈圆形,直径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适培育温度25~30℃。

[流行与危害]由于病灶在鱼体背鳍基部两侧,以及疖疮仅在皮肤局部小范围内充血发红,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疖疮,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血红鹦鹉鱼病。因此,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危害鲤、草、青等鱼。

[症状] 此病又称瘤痢病血红鹦鹉鱼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两侧,皮下肌肉组织出现1个或几个红肿的隆起,形似脓疮,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组织呈现出血、体液渗出,继而坏死、溃疡。由于患部在背鳍基部两侧,故导致病鱼鳍基部充血,鳍条散开,病情严重时,肠道也有充血发炎症状。

一般可根据症状诊断。当疖疮部位尚未溃烂时,切开疖疮,明显可见肌肉溃疡,有脓血状的液体。涂片检查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

②药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体呋喃唑酮药浴鱼体30分钟,可消毒受伤部位,防止细菌感染。

(2)治疗 (内服与外用)

①内服磺胺类药物,混合饲喂,连用5天;

②内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饲喂,连用20天。

③内服抗生素类,连用10天;氯霉素,连用5~10天;四环素,连用10天。

④内服氟哌酸,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

①预防此病应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外伤。

②待脓疮成熟后开刀排脓,再用呋喃西林水冲洗干净,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剂均可收到较佳效果。严重者立即淘汰,发现身上有鼓疱者捞出单独治疗。

③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