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饲养护理 >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4-12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说到各种鱼类最容易感染到的“虫子”肝吸虫病症状详情,风险最大的莫过于“肝吸虫”了;在即将过年之际,就用肝吸虫来和您各位聊聊“安全吃鱼”。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肝吸虫”为何物?中华肝吸虫,也被叫做“华支睾吸虫”,多流行于远东地区,像中国肝吸虫病症状详情、韩国等国家;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已有超过3500万人被这种寄生虫感染。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人类为何会感染“肝吸虫”?一般情况下肝吸虫病症状详情,肝吸虫虫卵会通过粪便扩散到淡水中,接下来就会被“螺”摄入,然后在螺体内将完成几个发育阶段,变成“尾蚴”再次释放到水中;接下来其就会侵入到淡水鱼的肌肉组织当中,在鱼体内形成“囊蚴”。

肝吸虫病症状详情:生鱼片里的肝吸虫,到底有什么危害?

接下来,当人类或者动物食用了生的、没有煮熟的、腌制的、烟熏的或者盐渍的淡水鱼、虾时,就很可能会被肝吸虫感染肝吸虫病症状详情。接下来,囊蚴会在十二指肠脱囊并且上移至胆管部位,在胆管中会发育为成虫。

除此之外,人体通过使用受到污染的菜刀肝吸虫病症状详情、案板以及各种厨具餐具接触食物后导致污染食物也会增加感染肝吸虫的几率。

为何淡水鱼更容易感染“肝吸虫”?其实,淡水水域更适合各类寄生虫的生长,特别是“肝吸虫”,感染情况比较普遍;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淡水来说,海水中的渗透压较高,对于寄生虫的生存会造成较大的“威胁”,所以不易存活。当然,像异尖线虫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寄生虫也会感染某些海鱼。

被肝吸虫感染后,会有何“反应”?早期大多数被肝吸虫感染的个体都没有症状,随着寄生虫的负荷和时间的延长,出现相关症状的风险和几率也就会随之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一旦进入身体之后,本身可以长期存活,有些甚至可以存活20-30年。

有少数被感染的患者在食用未煮熟的鱼类后10-26日就会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会持续2-4星期,具体表现为:厌食、发热、腹痛、关节痛、肌肉痛、荨麻疹等。

如何“科学预防”?预防肝吸虫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生吃任何淡水鱼类”。

说到具体,建议您各位食用鱼类食品,但请您在食用前一定要将鱼类食物彻底加工煮熟;特别是那些您用作熬粥和涮火锅的鱼片;更要注意适当延长烹煮时间,保证其完全成熟。对于肝吸虫而言,只有在90-100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加热15秒以上才能将其灭活,低温热水根本无法彻底杀灭肝吸虫。

“病从口入,毒从食进”,鱼虾是建议您各位经常吃的一种食物,但请您在生活中严格注意饮食安全,从根本杜绝感染“肝吸虫”;不吃生食,完全加热,根除风险;希望您各位可以“品鉴鱼之鲜,安心过大年”。

注:王思露原创回答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您曾经通过哪种方式了解肝吸虫病?

本人广东顺德容桂,本地为肝吸虫高发区,自小就有听说饮食不洁会患肝吸虫,特别是生吃食物,顺德鱼生是道美食,全部材料都是生吃,如果淡水鱼处理得不干净,会有肝吸虫卵留在里面,平时生吃的香菜和葱,接近根部也有可能有肝吸虫和卵,这些都潜在风险。好在政府多年来大力宣传防御肝吸虫的危害,并且每个社区卫生站或居委会都有免费的治肝吸虫药领取,凭身份证每人每年可领取一次,以前体检验出有肝吸虫,就吃了一个疗程,疗程四天,每天吃一次药,吃后没不良反应,再去体检就没发现了,之后连续吃过几年的这种药。我认为预防肝吸虫主要还是注意饮食习惯,如果生活在高发区,每年体检一次,发现有问题就及时治疗,现在的治疗方法极其简单,如果拖到肝硬化才治疗就麻烦了……

生吃淡水鱼会染上肝吸虫?

当然,这是无数人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的答案。

吃淡水鱼生,是人群感染肝吸虫病的重要途径。含有肝吸虫囊蚴(有感染性的幼虫)的淡水鱼虾被人生食后,会在消化液的刺激下破囊而出,然后经血运到达肝内胆管,并在此处发育为成虫。成虫再产卵,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生活史。

部分人即使没有生食鱼虾,但食用未熟透的鱼虾类水产品,或其他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食物,如切了鱼的刀具又用来切熟食等,也有吃进囊蚴的可能。

因此,如果不想得肝吸虫病,应尽可能避免吃生的或者半生的淡水鱼生,包括在淡水、半咸水里生活过的海鱼鱼生等。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把切鱼虾的砧板、菜刀、盛器生熟分开洗净,防止交叉污染。

补充一点:很多人可能还听过这种说法,就是用酱料、醋拌过的生鱼片,其中的寄生虫会被杀死。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肝吸虫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等,甚至高度白酒都不能杀死鱼肉中的囊蚴,只有足够时间的加热,才能够杀死幼虫。

有更多的健康问题,欢迎关注我们【家庭医生杂志】22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