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医疗 > 小孩攻击行为:如何处理宝宝的攻击行为?

小孩攻击行为:如何处理宝宝的攻击行为?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7-04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到被爱的宝宝大多愿意回应父母的指导,让宝宝知道对他的攻击行为进行适当限制也是爱他的表现之一小孩攻击行为。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明确告诉他你不喜欢她这样小孩攻击行为。

找出引起宝宝的攻击行为的原因,立即处理,作出公正的判断小孩攻击行为。

及时引导宝宝发泄攻击情绪,但是不能伤害他自己、其他人、玩具或宠物小孩攻击行为。

切不可粗暴对待小孩攻击行为。

教会宝宝如何正确处理冲突。

家庭成员间最好不要以攻击的形式解决问题,避免宝宝模仿。

家长要耐心地教育、宝宝学会爱和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需要花很长时间。

父母应如何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因而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太具危险性,即使不去管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也会慢慢减少。但如果孩子攻击性很强,发展到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程度时,父母该怎样把握约束的尺度呢?虽然不同父母的看法各不同,但总的来说,应该做到宽容和约束相结合。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只用体罚和训斥来处理,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比如,家里有兄弟俩的时候,如果老大受过体罚,他就会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做法来体罚弟弟,这种情况很常见。因此,为了让孩子能正确调整自己的攻击性,父母自己首先不要做出攻击性的行为。不要忘记,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好习惯,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严厉地管教,孩子就学不会自己控制攻击性,父母一不在,就会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不听老师话、欺负小朋友等行为。此外,大孩子欺负弟弟、妹妹的时候,如果过度责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当孩子与爷爷、奶奶共处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攻击性觉得“也没什么”而不加管束,但到了爸爸、妈妈这里却被告知“绝对不行”而被严厉地管教。同样的行为在长辈处得到不同的反馈,孩子会因为不知所措而变得叛逆。

父母应该管教好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攻击性。首先,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父母要能泰然处之,保持“我们早有准备”的心态,否则很容易发火。其次,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时,父母要在平静的心态下,语气温和地制止他。如果孩子不听从劝阻,父母也不要发火,要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这样做的话,大部分女孩会停止攻击性行为,但性格倔强的男孩可能会由于叛逆心理而出现更严重的攻击性。此时,父母就不能再温言软语地劝告了,而要表现得强势一些。孩子想动手打人,应该牢牢抓住孩子的手,让他知道父母的力气更大。这样可以纠正孩子想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毛病。

另外,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把“思考的坐椅”。每当孩子做出攻击性的举动时,就让孩子坐在椅子上反省1~2分钟。但如果此时关上房门或者房间很黑,孩子会因为害怕而不知道自己应该反省什么。所以,最好把椅子放在孩子能够看到爸爸、妈妈的地方。

在管教有攻击性举动的孩子的时候,妈妈要思考孩子为什么发火,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如果是周围的环境或者父母自身出现问题,就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另外,当父母做错的时候,要真心实意地跟孩子道歉。接受父母道歉的孩子,仅凭父母能理解他的心情这一点就会得到心理安慰,进而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