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医疗 > 菲氏叶猴:请问大家知道这个猴子是什么品种嘛?

菲氏叶猴:请问大家知道这个猴子是什么品种嘛?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6-30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猕猴(学名菲氏叶猴:Macaca mulatta):体长51-63厘米。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躯体粗壮,平均体长约50厘米,它们的前肢与后肢大约同样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栖息广泛,草原、沼泽各类森林。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

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的习性和分布?

  菲氏叶猴

(Phayre|s langur;大青猴菲氏叶猴、灰叶猴)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国外见于缅甸和泰国等。 体较大,体长520-610毫米。四肢细长,前后足窄长,拇趾短而其它趾细长;尾长大于体长;无颊囊;具有明显的毛冠。全身银灰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颊面黑色;具白色眼环和嘴环;头顶浅银灰;腹面毛色比体背更浅,且被毛稀疏;前菲氏叶猴、后足黑色。
  

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树栖。性喜群居,每 群10-30只不等。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菲氏叶猴、果、叶为食,也食小鸟和鸟卵。善攀缘跳跃,于树、岩石问活动,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每当受惊逃窜时,次序井然。每天常到地面饮水,但活动时间短

具观赏性并有科研价值。
  饲养较难。野生种群数量极少菲氏叶猴,系我国I级保护动物。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也叫长尾猴,体长53—71厘米,尾巴的长度超过体长,达60—95厘米,体重9—14千克。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都是银灰色,被毛长而稀疏,顶部的毛较为蓬松,没有旋毛,冠顶的颜色较深,如同戴着一顶小帽,与两颊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因而得名。
  口唇和眼周没有菲氏叶猴那样的白色斑,颜面部色黑,手、足也是黑色。

  戴帽叶猴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和我国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栖息于河谷地区的亚热带密林中,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存有大约500—600只。它也是昼行性、树栖、群居的动物,每群通常为10—30只不等。
  主要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桔黄色或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与成体的灰黑体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就会引起群体中的成员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
  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戴帽叶猴,Capped Leaf Monkey,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学名Presbytis pileata。
  

  戴帽叶猴产于亚洲南部孟加拉、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及我国云南。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在我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

  戴帽叶猴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披毛长而稀疏,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
  脸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新生儿为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
  戴帽叶猴与金叶猴相似,但金叶猴体毛为金或乳白色。额头上有旋毛,冠毛与须毛同色,与长尾叶猴比较则易区别:一方面体小得多,另外,长尾叶猴的幼崽为暗灰,戴帽叶猴的幼仔为桔黄色至乳白,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员的注意力。事实上,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
  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狭窄,已成为易危级灵长类。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白臀叶猴体长约0。61~0。76 m,尾长约0。
  56~0。76 m,重10 kg左右。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它除了黄面之外,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圈白须毛,眼睛为深褐色,周围有黑圈。颈部有白色和栗色的条纹,下颌有红褐色的簇状毛,手和足均为黑色,体毛大部分是灰黑色。

白臀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主要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
  他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繁殖率也低。雄性5岁才性成熟,雌性为4岁,每次只产一仔。

中国的海南岛地域狭小,那里的白臀叶猴行动诡秘,且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白臀叶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893年12月20日,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人,给伦敦动物学会写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记述了海南岛有白臀叶猴的存在。
  他在信中说:他们收到了一只白臀叶猴的标本,是1882年在中国海南岛捕获的。这一次的记述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从那以后至今已过100年,还未见到过第二只。近几十年,我国动物学家们也在海南岛进行过多次资源普查,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过白臀叶猴的踪影。
  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早已灭绝了,并且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那一只可能就是最后一只。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

(图片)菲氏叶猴。

  别名灰叶猴、法氏叶猴,属灵长目猴科。拉丁学名 Presbytis phayrei,英文名Semnopithecus phayrei。

体长55~71厘米,尾长60~80厘米,体重7。 2 ~10。 5kg 。身披银灰色毛,脸部黑色,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
  四肢细长,臀胝部不发达。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每群10~30只,善于攀跳,极少下地,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走。以嫩叶、花、果为食,也采食鸟卵或捕食小鸟。
  

产于云南西南部。现存量12000~17000头。

戴帽叶猴

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拉丁学名Presbytis pileata ,英文名Capped Leaf Monkey。

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
  脸面黑色,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群居,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
  

在中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

别名毛臀叶猴、黄面叶猴,属于灵长目猴科,拉丁学名Pygathrix nemaeus。

体长61~76厘米,尾长56~76厘米。体毛致密,大部灰色,手足黑色,前臂、腕部、尾、胡须、喉、鼠蹊部、肛区及臀后部均为白色。
  颈部围有赤色和黑色领毛,面部皮肤多呈肉色。

栖息于热带森林中,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

分布于海南岛

  菲氏叶猴

(Phayre|s langur;大青猴、灰叶猴)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国外见于缅甸和泰国等。 体较大,体长520-610毫米。四肢细长,前后足窄长,拇趾短而其它趾细长;尾长大于体长;无颊囊;具有明显的毛冠。全身银灰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颊面黑色;具白色眼环和嘴环;头顶浅银灰;腹面毛色比体背更浅,且被毛稀疏;前、后足黑色。
  

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树栖。性喜群居,每 群10-30只不等。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果、叶为食,也食小鸟和鸟卵。善攀缘跳跃,于树、岩石问活动,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每当受惊逃窜时,次序井然。每天常到地面饮水,但活动时间短

具观赏性并有科研价值。
  饲养较难。野生种群数量极少,系我国I级保护动物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也叫长尾猴,体长53—71厘米,尾巴的长度超过体长,达60—95厘米,体重9—14千克。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都是银灰色,被毛长而稀疏,顶部的毛较为蓬松,没有旋毛,冠顶的颜色较深,如同戴着一顶小帽,与两颊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因而得名。
  口唇和眼周没有菲氏叶猴那样的白色斑,颜面部色黑,手、足也是黑色。

  戴帽叶猴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和我国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栖息于河谷地区的亚热带密林中,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存有大约500—600只。它也是昼行性、树栖、群居的动物,每群通常为10—30只不等。
  主要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桔黄色或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与成体的灰黑体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就会引起群体中的成员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
  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戴帽叶猴,Capped Leaf Monkey,又名头巾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学名Presbytis pileata。
  

  戴帽叶猴产于亚洲南部孟加拉、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及我国云南。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在我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

  戴帽叶猴身毛银灰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披毛长而稀疏,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
  脸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新生儿为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

  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
  戴帽叶猴与金叶猴相似,但金叶猴体毛为金或乳白色。额头上有旋毛,冠毛与须毛同色,与长尾叶猴比较则易区别:一方面体小得多,另外,长尾叶猴的幼崽为暗灰,戴帽叶猴的幼仔为桔黄色至乳白,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员的注意力。事实上,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
  戴帽叶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狭窄,已成为易危级灵长类。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白臀叶猴体长约0。61~0。
  76 m,尾长约0。56~0。76 m,重10 kg左右。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它除了黄面之外,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圈白须毛,眼睛为深褐色,周围有黑圈。颈部有白色和栗色的条纹,下颌有红褐色的簇状毛,手和足均为黑色,体毛大部分是灰黑色。
  

白臀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主要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他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
  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繁殖率也低。雄性5岁才性成熟,雌性为4岁,每次只产一仔。

中国的海南岛地域狭小,那里的白臀叶猴行动诡秘,且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白臀叶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893年12月20日,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人,给伦敦动物学会写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记述了海南岛有白臀叶猴的存在。
  他在信中说:他们收到了一只白臀叶猴的标本,是1882年在中国海南岛捕获的。这一次的记述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从那以后至今已过100年,还未见到过第二只。近几十年,我国动物学家们也在海南岛进行过多次资源普查,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过白臀叶猴的踪影。
  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早已灭绝了,并且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那一只可能就是最后一只。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

现在南宁动物园还有一只

阅读:

狗狗医疗